
简述茯苓的加工品种类、及其性状
植物形态:菌核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0~30cm或更大,生于松树等根上,新鲜时软,干后渐硬,有深褐色、多皱的皮壳,内部粉粒状,白色或淡粉红色;子实体伞形,直径0.5~2cm,厚3~8mm,生于菌核表面,平伏,近无柄,白色或黄白色,干后变淡褐色;菌管多数,着生于子实体下面,管孔多边形至不规则形,长2~3mm,直径0.5~1.5mm,孔壁薄,孔缘渐变为齿状;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有一斜尖,大小7.5~8μm×3.5μm。多寄生于气候凉爽、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黑松等松林中,可深入地下约20~30cm。
性状鉴别: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皮: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质较松软,略具弹性。
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块片状,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赤茯苓:将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块状或片状。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显微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