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
问题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2.感受性变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对其进行应用?

答: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 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 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 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 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 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  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 避"悬崖"。 2.感受性变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对其进行应用? 答:(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而强烈的噪音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适应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如入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力的完全消失。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又如,从半暗的房间进入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例如,初进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提高了,因而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教师在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先适应。又如,让儿童嗅闻某种气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三)对比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比现象。例如,白和黑、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比”规律。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面贴黑色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四)敏感化 敏感化是指由于分析器的相互作用和练习而使感受性提高。这说明感觉的可训练性。这一方面是由于感觉的补偿作用而引起的。例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另一方面是由于特殊训练而引起的。
王老师:19139051760(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