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述二:试评述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
参考论述要点: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1、起步阶段(1979-1986年); 2、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1年); 3、高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4、调整发展阶段(1996-2000年); 5、成熟稳定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FDI2740.9亿美元,年均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中国在2002和2003年连续两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收FDI的第一大国。中国在2005年成为继英国(1650亿美元)和美国(1200亿美元)之后的全球第三大FDI接受国,并继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资流入量增至724亿美元。2009年1-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3435家,同比下降14.8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0.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6%。同期,亚洲十国/地区(香港、澳门、台湾省、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韩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8321家,同比下降1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73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69%。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作开发企业;BOT投资方式;“三来一补”等外商灵活投资;其它方式。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特点:1、投资方式的特点: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格局是:合作经营>合资经营>独资经营>合作开发;1986年,在企业数量和投资金额上,首次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20世纪90年代,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多样化;1997年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数>合资经营企业数;2000年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投资金额>合资经营企业投资金额;出现了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BOT方式等新形式。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趋向系统化,1994年下半年以来,跨国公司系统化程度加强,在中国建立投资性公司,统筹负责中国市场。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结构特点:1995年6月20日,公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第二产业投资结构升级,第一、三产业投资增加;技术、资金密集型的跨国公司投资↑→外商投资研发力度加大,外商投资研发项目数和投资规模↑;随着中国入世承诺的实现,金融业、流通业、电信服务业、咨询业将成为热点。3、投资地区分布特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商投资的9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2000年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80%以上。4、投资来源分布特点:2009年1-12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539.93亿美元)、台湾省(65.63亿美元)、日本(41.17亿美元)、新加坡(38.86亿美元)、美国(35.76亿美元)、韩国(27.03亿美元)、英国(14.69亿美元)、德国(12.27亿美元)、澳门(10亿美元)和加拿大(9.59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 88.3%。(根据学生答题情况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