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湿陷性黄土地基应采取哪些设计和工程措施?
答: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点是遇水的湿陷性。湿陷的内因是黄土的大孔性和结构疏松,而水则是发生湿陷的主要外因,要消除内因,就得进行地基处理,要改变外因,就得采取防水措施利控制基底压力。(3分)
基于以上原因,对不同建筑采用的工程措施的一般原则是:(2分)
(1)对于重要建筑,应全部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这时对地基应彻底处理,如采用强夯法、重锤夯实法、土(灰土)挤密桩和土(灰土)垫层法等方法处理地基。对全部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就不必采用防水和结构措施。
(2)对于一般建筑,可部分消除(或不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同时采取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在自重性湿陷性黄土地区,当基础底面下3m内土层的湿陷系数较大时,宜进行地基处理。
(3)对于次要建筑,采取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即可。
(4)对于新近堆积黄土地基,既有湿陷性问题又有承载力低和压缩性高的问题,除部分丙级建筑外均应处理地基,当处理厚度小于新近堆积黄土层厚度时,应验算下卧层强度。
(5)防水措施包括场地防水和单体建筑防水:(2分)
1)场地防水,选择具有排水畅通或利于场地排水的地形条件,避开受洪水或水库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地段,确保管道和贮水构筑物不漏水,场地设排水沟等。
2)单体建筑防水,建筑物周围设置具有一定宽度的混凝土散水,以便排泄屋面水,确保建筑物地面不漏水。室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尽量明装,室外管道布置尽量远离建筑物,检漏管沟应做好防水处理。
(6)结构措施(2分)
1)加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砌体、构件的刚度;
2)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基础形式。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物差别和场地湿陷类型,结合当地建筑经验,施工和维护管理条件综合确定。(1分)
出自:青书学堂 >> 西安石油大学-工程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