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
4.简述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答案是:1)补给量: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进入含水层中的水量。包括:地下水流入、降水渗入、地表水深入、越流补给、人工补给。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 简述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是: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需水量不断增加,供需矛盾尖锐,南方水质型、北方水量型缺;污染继续发展,加剧水资源缺乏;用水浪费,利用率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 为什么要进行水资源量计算?
答案是:2.水资源评价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水资源数量评价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资源量的评价,可以确定可利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阐述保护和管理好水资源的重要性
答案是:(1)是防灾减灾的需要蓄体系。 (2)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3)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是生态环境修复的需要。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水资源管理
答案是:10.水资源管理:指人类对水资源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协调控制、监督管理。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9.点污染源
答案是:9.点源污染,是指集中产生、并有可能集中排入水体的污染源。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8.水体污染
答案是:8.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净能力,即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7.生态环境需水量
答案是:7.生态环境需水量:从广义上:讲,维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态系统水平衡(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用的水量,统称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流域
答案是:6.流域:以分水线为界,汇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区域,称流域。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5.水系
答案是:5.水系:干流、支流及河流内的湖泊、腑泽彼此相互连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庞大水系统。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干旱指数
答案是:4.干早指数:个地区的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水质型缺水
答案是:水质型缺水:某个地区水体总量充足,但是由于水体遭受污染不能被正常利用,致使该地区水资源不足,称为水质型缺水。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水体更替周期
答案是:2.水体更替周期:某水体的总量全部自然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水资源
答案是:1.水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如果对人类和地球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使用价值或经济价值,或者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 ) A105℃,2 小时 B121℃,30 分钟 C160℃,2 小时 D160℃,4 小时
答案是:C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9.菌根是( )和植物的共生体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酵母菌
答案是:A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8.沼气发酵的主要产物为( ) A CO2 B CH4 C NH3 D H2S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7.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 ) A 硅胶 B 明胶 C 琼脂 D 纤维素
答案是:C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常用消毒酒精的浓度的( ) A30% B70% C95% D100%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5.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 ) A 微生物病毒 B 昆虫病毒 C 植物病毒 D 动物病毒
答案是:A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酵母菌常用于酿酒工业中,其主要产物为( ) A 乙酸 B 乙醇 C 乳酸 D 丙醇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 ) A 荚膜 B 细胞壁 C 芽胞 D 鞭毛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常用于饮水消毒的消毒剂是( ) A.石灰 B.CuSO4 C. KMnO4 D.漂白粉
答案是:D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类 B 蛋白质 C 核酸 D 脂肪
答案是:C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列举 5 个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答案是:砂滤,纤维转盘滤池,V型滤池,连续流砂过滤器,高密度沉淀池,膜处理;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试述气浮法处理废水工作原理?
答案是:答案:向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混凝剂,与污染物形成较大絮体,同时向水中释放大量微气泡,粘附于絮体,根据浮力原理使絮体浮于水面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
答案是: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又称为混合液污泥浓度,它表示的是在曝气池单位容积混合液内所含有的活性污泥固体物的总重量(mg/L)。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污泥容积指数
答案是:污泥容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后1g干污泥所占的污泥容积(以mL计)。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生化需氧量
答案是:生化需氧量又叫生化耗氧量,它是指在规定条件下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在生物氧化作用下所消耗的溶解氧(以质量浓度表示)。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化学需氧量
答案是: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氧量,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聚丙烯酰胺是一种助凝剂。( )
答案是:对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聚丙烯酰胺是一种助凝剂。( )
答案是:对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9、活性污泥法曝气池中活性污泥一般保持在 6 克/升以上。( )
答案是:错误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8、为保证二沉池污泥有正常的污泥活性,必须及时从二沉池中排除污泥。( )
答案是:对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7、生活污水水量差别悬殊,水质成分复杂,危害性大。( )
答案是:错误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工业废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含大量细菌和病原体。( )
答案是:错误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5、格栅去除对象的是废水中的胶体(1nm~100nm)和细微悬浮物(100nm~10000nm)。 ( )
答案是:错误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 为了能使混凝剂与废水充分混合,达到较好的混凝效果,应该在较长时间里保持较高的搅拌 强度。( )
答案是:错误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微生物的增殖过程可分为停滞期,对数增殖期、衰减增殖期和内源呼吸期。城市污水处理 厂广泛采用的普通活性污泥法就是利用微生物增殖处于从衰减增殖期到内源呼吸期来处理废水 的。( )
答案是:对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 二次沉淀池产生的污泥应作为剩余污泥全部排出处理系统。( )
答案是:错误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曝气池正常运行时,沉降比为 30%左右,溶解氧为 0.5~2mg/L,污泥指数为 80~120ml/g,操 作人员可按此值掌握曝气池污泥情况。( )
答案是:对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0、活性污泥净化废水主要阶段( )。 A 粘附 B 有机物分解和有机物合成 C 吸附 D 有机物分解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9、污泥沉降比是一定量的曝气池混合液静止( )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的体积比。 A 10 分钟 B 30 分钟 C 60 分钟 D 100 分钟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8、一般活性污泥系统选择在( )阶段工作。 A 适应期 B 对数期 C 平衡期(稳定期) D 衰亡期
答案是:C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7、斜板沉淀池( )。 A 不宜作为二次沉淀池 B.不宜作为初次沉淀池 C. 适宜已建污水处理厂扩大处理时采用 D.适宜作为初次和二次沉淀池
答案是:A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6、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是( )。 A.同时审批、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B.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C.同时设计、同时改造、同时投产 D.同时审批、同时改造、同时投产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5、下列不属于污水二级处理工艺的是( ) A.SBR B.氧化沟 C.A2 /O D.混凝沉淀
答案是:D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4、厌氧消化池中的微生物种类主要属于( ) A.好氧菌 B.厌氧菌 C.兼性菌 D.厌氧菌和兼性菌
答案是:D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3、传统活性污泥法的曝气时间为( )。 A.4~6h B.6~8h C.16~24h D.8~10h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2、污泥中温消化控制的温度范围为( )。 A. 20℃ ~ 25℃ B. 25℃ ~ 30℃ C. 30℃ ~ 37℃ D. 40℃ ~ 45℃
答案是:C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1、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主要成分是( )。 A.无机物 B.简单有机物 C.有机物 D.砂砾
答案是:C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10、下列四种污水中的含氮化合物,( )很不稳定,很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 其他三种。 A.有机氮 B.氨氮 C.亚硝酸盐氮 D.硝酸盐氮
答案是:A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9、生物膜法产泥量一般比活性污泥的( ) A 多 B 少 C 一样多 D不确定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8、某工业废水的 BOD5/COD 为 0.5,初步判断它的可生化性为( ) A 较好 B 可以 C 较难 D 不易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7、城市污水厂,初次沉淀池中 COD 的去除率一般在( )之间A、10%-20% B、20%-40% C、40%-60% D、60%-80%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6、好氧微生物生长的适宜 pH 范围是( ) A、4.5-6.5 B、6.5-8.5 C、8.5-10.5 D、10.5-12.5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5、在生物滤池中,为保证微生物群生长发育正常,溶解氧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一般以 ( )为宜。 A、1-2mg/L B、2-4mg/L C 4-6mg/L D 6-8mg/L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4、污泥回流的目的主要是保持曝气池中一定( ) A、溶解氧 B、MLSS C、温度 D、pH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3、一般情况下,污水的可生化性取决于( ) A、BOD5/COD 的值 B、BOD5/TP 的值 C、DO/BOD5 的值 D、DO/COD 的
答案是:A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2、根据曝气池内混合液的流态,活性污泥法分为( )两种类型。 A.好氧与厌氧 B.推流和完全混合式 C.活性污泥和生物膜法 D.多投水法和生物吸附法
答案是:B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出自:武汉科技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目前为: 1/2 页  首页   上页  下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