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
问题   更新时间2023/11/5 10:08:00

生活中的汉字现象

为激发学习者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培养学习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学习者的教育数字化应用能力,增强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环节的联系,并增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本次作业以实践性内容“生活中的汉字现象”为主题,学生可以选取日常生活、工作、旅行、文学阅读中遇到的汉字现象进行介绍和分析,比如博物馆里遇到的生僻字、网络汉字现象等。

不得提交与本作业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得提交违规违法内容。

一、作业形式

1.小视频

提交3-5分钟的小视频。

(1)使用手机或其他设备拍摄,横屏录制。

(2)使用手机软件“美图秀秀”或“剪映”里的“视频美化”等剪辑长短、添加字幕,完成视频。

(3)视频中人像可出镜可不出镜,但要有姓名、学号、分部的字幕信息。

(4)文件命名格式包括作业名称、分部名称、学生姓名,如:寿比南山之比·张二三。

2.word文本

图片数量不限,字数1000字左右;图片建议优先自己拍摄,如果必须网上下载,需要加网页链接注明;网络信息只能阅读后化用,不可原文照搬。

注意:选择本形式,总分成绩为小视频作业形式的90%。此外,不得有雷同现象,否则视为抄袭。相同内容的word文本作业,均认定为无效作业。

生活中的汉字现象今天和几个朋友到***博物馆参观,在参观看到文物说明牌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见过多次;陌生的是,不会读、分不清。相信很多游客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惑,尤其是很多古代的器皿现在已经不再使用,所以它们的名字也成了生僻字。比如以下几个字:(1)“觥”功能:古代盛酒器。《说文》记载,觥是兕牛角做的饮具。兕,是传说中的瑞兽,古书中也指犀牛。所以觥最初是由兽角制成,后来渐渐有了木制和铜制的。它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晚期,一直沿至西周中期,西周后期逐渐消失。觥的容量较大,有说五升,有说七升,是饮酒器中最大的,常用来罚酒。特征:通常为椭圆形或方形器身;上有提梁;一般多为圈足,也有四足的;带有兽头形的盖子。亦有整个酒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造型比较多,龙、鸟、牛、羊等各种兽形。觥的花纹与同时代且同是兽形的牺尊很相似。差别在于,觥的兽颈部做成流槽,便于倒酒,而牺尊是敞口的。(2)“觚”功能:古代的饮酒器和礼器。最早发现于商代二里岗文化时期,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到西周中期变得罕见。觚也有陶制,多为随葬品。觚是有固定容量 的,有说三升,有说二升。《说文》中说“觞受三升”:《礼记·礼器》有注:“凡觞,一升日爵,二升日觚,三升日觯,四升日角,五升日散(晕)。”特征:通常为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即喇叭状的高圈足,喇叭形敞口,细长器身,细腰。商代还有一种十分相似的觚形尊。两者区别是觚瘦高、腹腰细,圈足高;觚形尊相对较粗,腹部曲率较小,圈足较低且外撇,比觚要高大。(3)“鐎”功能:鐎,也叫鐎斗、刁斗。多种用途,最初是军旅用的青铜器具,可以作为发军 粮的量具(每只 容量一斗);因为可以加热 ,同时也是行军中煮饭 的用具;到了夜间巡逻的时候士兵会敲击它,发出声响起到警示作用。作为一种可盛可煮、方便使用的多功能器皿,錐斗流行于两汉到魏晋的时期后来还被用来煮酒、汤粥和茶水,一直延续到南北朝、隋唐。到了 宋代,瓷器工艺成熟,鐎斗便逐渐消失了。在北宋末期,鐎斗就已成收藏品,是金石学家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参照物了。特征:鐎最明显的特征是三足、有柄。常见的器形圆口深腹,像一个小盆:一侧有长柄,扬起的柄首常铸成龙、虎麒麟的兽头状;另一侧有斜向上翘的流,方便倒出液体。底部的三足也常被做成兽足形状,与兽形长柄呼应,整个造型像一只矫首挺胸的猛兽。
王老师:19139051760(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