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形考作业内容:案例分析
作业要求:搜集常见心理问题与咨询的案例并进行分析,不少于1000字。写作样式见示例。(抄袭者成绩作废)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青春期逆反心理
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教学比较感兴趣。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甚至离家出走。父母都从事旅游事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比较少。上一学期的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闹一场。他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他晚上再洗。中午,他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的母亲。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起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诉了他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瞪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与老师讲道理。在初一年级上学期的时候,老师发现他与其他班级的同学打架,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本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他担心老师会惩罚他,于是就一口否认,并且与老师大吼大叫,叫老师找出证据和证人。
二、原因分析
吴某的叛逆行为时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2.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
3.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
通过以上原因,可将吴某视为青春期逆反心理。
三、解决方案
首先,应该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
其次,对吴某进行心理疏导。第一,了解自己。与他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了解自己。第二,学会自我调节,而且要学会接受他人意见。第三,建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第四,改善与家长的关系,学会理解父母。第五,经常找老师谈心,把老师当朋友。
四、小结
对于逆反心理,从青少年自身的角度看,应学会理解。
从家长的角度看,必须学习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顺应孩子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态度,避免出现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
作为学校,应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积极、鼓励的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从社会方面看,应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要及时、有效、准确地通过大众传媒把握、分析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帮助青少年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地从众。

答案
一、案例概况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和心理素养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家庭给孩子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结构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据相关调查,单亲孩子进入学校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需要教师的特别关爱与教育。典型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以便教师正确引导他们走出缺乏关爱的生活,养成自信、自强的品质。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完整的、有良好家风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正面、积极的影响,而离异家庭里忙碌得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的单身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负面的。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行为,还影响他们的思想。据相关调查,单亲孩子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需要教师的特别关爱与教育。(一)案情背景王浩( 化名) 的父母离异,他随父亲生活。由于生活所迫,王浩的父亲在儿童医院外摆了个 24小时营业的烟摊,父亲以烟摊为家,每天下午五点回家把晚饭做好,叮嘱王浩认真完成作业,早点睡觉,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回烟摊。王浩每天放学吃完饭后就一个人做作业、看电视或者玩。父亲很少坐下来和王浩聊天交流,对他既缺少生活上的照顾,又缺乏学习上的引导、管理和行为上的约束、教育。王浩在这样的家庭中完全没有享受到和睦温暖的家庭关爱,而经常得到的是训斥和打骂。这使其长期处于孤独之中,缺乏安全感,养
成了倔强、内向、不合群的性格。王浩常常认为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对待周围的人和事非常敏感,在学校经常故意捣乱,以此排解心中的不满,寻求心理平衡。同时,他还喜欢撒谎、欺负人、骂人,做事偏激。王浩就是这样一个疏于家庭管教,远离亲情,缺少关爱的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他经常给同学捣乱,故意挑逗同学,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二、原因分析王浩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和性格,是各方面因素所致,包括自身因素、家庭 因素和教师因素。笔者认为,只有找到王浩性格形成的背后成因,才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帮助他。(一)个人因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王浩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学习习惯不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还常骚扰其他同学。教师 布置的课后作业他不能及时完成,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每次考试对他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回家也少不了挨父亲的棍棒。这样,王浩经历了多次考试和学习上的失败,加上父亲粗暴的管教与痛斥,他在学习方面体验的痛苦多于快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渐渐丧失。(二)家庭因素
王浩生活在单亲家庭,他的衣食住行和学习都由父亲照顾和管理。但是,父亲文化程度较低,没有正确的经营家庭和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他望子成龙心切,对王浩疏于正确引导,经常怒骂、拳脚相加。王浩一 旦犯错,父亲采取的是打骂的方式,王浩也因此“口服心不服”。长此以往,王浩养成了有暴力倾向、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他不愿承认错误,当教师批评他时表现出反抗的情绪和行为。(三)教师因素新老师接手王浩所在的班级时,对于王浩这个“调皮大王”,他不知道怎么办。他没有走近王浩、理解王浩,而是只要他犯错,就不管场合地严厉批评,他对王浩的评价极低在同学面前也经常批评王浩,使王浩逐渐产生了自卑感和失落感。王浩很难得到教师的赞许,又经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奚落以及父亲的打骂。可想而知,王浩身边没有关爱他的人他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越来越重。因此,他经常否定自己的努力行为和积极想法,逐渐缺乏自信,甚至走向偏激。三、解决办法(一)唤起自信心我接手王浩所在的班级之后,很快就注意到了王浩的问题,决定特殊对待这位“特殊学生”。了解到王浩性格形成的根源后,笔者心中有了教育他的方法,查阅了相关的教
育案例和心理学书籍,最后得出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只有用爱来感化他的结论。因此,笔者经常找机会与王浩聊天,以便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他。在接触中笔者发现王浩的自理能力很强,家务事他都会做。他 会自己洗衣、擦地、洗碗,周末还经常自己做好饭给父亲送去,他有孝心、懂事。暑假期间,为了挣点零用钱他还到医院卖报纸,这体现了王浩的坚强。笔者还发现,王浩的动手能力也很强,他参加学校的魔方兴趣小组,在小组中还当起了小老师,受到了教师的表扬。笔者认为,他平时调皮捣蛋是想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是他一直被忽略的心理反应。上 课时,笔者不会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他,而是用眼神来提醒他; 发现他有点滴的进步时就及时表扬。慢慢地,王浩开始喜欢和笔者交流了,同时也渐渐喜欢上笔者的课了。(二)与家庭联合王浩的自信心之所以缺失,很大程度取决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父亲的教育方式。因此,笔者主动与他父亲沟通,和他详细地分析了王浩在校的种种表现,共同协商解决王浩不良心理状态的办法,让他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是父亲应尽的责任以及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让他明白即使不完整的家庭也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由于 笔者和王浩父亲
的共同努力,王浩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喜欢学习,喜欢参加集体活动,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自信心倍增,和同学们相处也越来越融洽了。(三) 保护自尊心单亲家庭长大的王浩失去了母爱,父亲忙于生计很少在家,平时家里基本上只有他孤身一人,这使王浩从小就养成了倔强、孤僻、偏激的性格。面对他在班级里的种种表现,笔者并没有急于批评指正,而是先观察,再交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慢慢引导。笔者知道,每个学生都是有自尊心的,尤其是王浩这样自卑、缺少关爱的学生,教师尤其要注意对他们自尊心的保护,否则,一切教育都会功亏一篑。因此,笔者不仅不会公开批评王浩还会找机会在同学面前表扬他,以保护他的自尊心,激发他的自信心。(四) 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为了使王浩更自信、自强,笔者开展了“如何面对困难”“和同学快乐相处”“我没有自信,怎么办”“学会团结互助”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以唤起他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这样的教育活动中,王浩逐渐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同学们也学会了主动帮助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样,在大家的努力下,王浩和同学们相处更融洽了,生活也充满了阳光。、四、小结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另一方面来自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现实中,很多家长更倾向于关注子女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忽视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 ;也有的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虽有心与孩子交朋友 ,进行 精神上的 平等交流,却方式生硬、方 法不当,无从走入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问题。这对 我们教师 提出了 更高 的要 求,要想方设法指 导好家长了解自己的子女,学习一些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必要技巧。同时,也要和社区、街道等部门沟通联系,了解单亲家庭子女在社会上的一些活动、交往 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要对这些孩子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诚心,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像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总而言之,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惟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