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
54.此语出自叶天士《温热论》,指出了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的大法。
“在卫汗之可也”指邪在卫分,宜用“汗法”,使邪从表而解即可,不可早投清里之剂,以免遏阻气机,使邪不得外透。但只
宜用辛凉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伤津助热,反生他患。
“到气才可清气”,指温邪由卫表入里,邪正剧争,出现气分证,才可用“清气”之法治疗。叶氏在这里既指出了气分证的治
疗大法,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寒凉清气之剂不可早投,即温邪在卫而未入气分时不可滥用。这里所谓的“清气”,并非具体一法,而
是泛指治疗气分证的方法,包括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泻火、苦寒攻下、清热祛湿,临床应根据气分证的具体情况而合理选用。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仍是强调透热外出的重要。因为温邪虽由气分传人营分,但并未深入血分,尚有转出气分而解的可能,
所以治疗时仍应设法透热外出。具体如何透营热外出,意见不一。叶氏在文中指出宜用清营养阴的“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而
目前多数医家认为应在清营养阴的基础上,加入轻清宣透之晶,如银花、连翘、竹叶等。临床实践证明,清营养阴之药配轻清宣透
之品,确实可提高清营透热的效果。
“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既指出了血分证的病机特点,又强调了血分证的治疗关键。“耗血动血”为血分证的基
本病机。所谓“耗血”,主要指热邪耗伤血中津液,导致血液粘滞,运行障碍;所谓“动血”,主要指邪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导
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发斑,或血溢脉外,热与血结而成瘀血之证。热入血分,病位最深,难以用轻清之品使之外透,
故叶氏指出其治疗“直须凉血散血”。而要达到“凉血散血”的目的,就须将凉血止血药与活血散瘀药合理配合,使凉血止血而不留
瘀,活血散瘀而不动血,故叶氏指出需用“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