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题
问题   更新时间2023/4/3 12:59:00

患者男性,25岁,因急性黄疸性肝炎入院。入院前10天,患者开始感到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腹胀。5天后上述症状加重,全身发黄而来院求治。体检;神志清楚,表情淡漠,巩膜黄染,肝脏肿大,质软。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3.9×109/L,血小板120×109/L。入院后虽经积极治疗,但病情日益加重。入院后第10天,腹部及剑突下皮肤出现淤斑,尿中有少量红细胞,尿量减少,血小板50×109/L。第11天,血小板39×109/L,凝血酶原时间30秒(正常对照15秒),纤维蛋白原定量2.4g/L;经输血及激素治疗,并用肝素抗凝。第13天,血小板32×109/L,凝血酶原时间31秒,纤维蛋白原1g/L.继续在肝素化基础上输血。患者当日便血600ml以上,尿量不足400ml。第14天,血小板30×109/L,凝血酶原时间29秒,纤维蛋白原1g/L,继续用肝素,输血,并加6-氨基己酸,第15天,仍大量便血、呕血,血小板28×109/L,凝血酶原时间28秒,纤维蛋白原0.8g/L,3P试验阳性(++),尿量不足100ml,血压下降,出现昏迷而死亡。
试分析:
(1)患者显然发生了DIC,导致此病理过程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为什么进行性减少?凝血酶原时间为什么延长?纤维蛋白原定量为什么减少?3P试验为什么阳性?
(3)患者发生出血的机制是什么?
(4)患者发生少尿甚至无尿的原因是什么?

(1)DIC的病因:肝炎病毒,诱因:急性黄疸性肝炎引起肝功能严重障碍。发生机制:1.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启动凝血过程。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节失调。机制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②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③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减少,PAI一1增多,使纤溶活性降低。④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一氧化氮、前列腺素,ADP酶等产生减少。⑤胶原暴露后,可激活F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的发生。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包括:①红细胞大量破坏。③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③血小板的激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2)血小板进行性减少是由于DIC发生发展过程中血小板消耗与聚集加剧所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由于纤维蛋白原、Ⅶ、V和X因子减少。另外也可能受FDP增加的影响。PT是在受检血浆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适量,观察血浆凝固时间,主要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纤维蛋白原减少是由于进行性消耗过多所致。3P试验阳性是由于继发性纤溶亢进,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原),FDP增多。 (3)DIC出血的机制:(1)微血管中微血栓形成的早期,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时,纤维蛋白网可黏着、滞留红细胞,在血流的冲击下纤维蛋白丝切割红细胞或红细胞受挤压、牵拉而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或变形。(2)微血管通透性增大或损伤,部分红细胞被挤压通过微血管裂隙时引起损伤。(3)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酸中毒使红细胞脆性增加。 (4)少尿、无尿的原因是由于DIC过程中微血栓形成累及肾脏,导致急性肾衰竭。
王老师:19139051760(拨打)